50年里全球物种锐减23 挽救80亿人的未来已迫在眉睫
50年里全球物种锐减23 挽救80亿人的未来已迫在眉睫
50年里全球物种锐减23 挽救80亿人的未来已迫在眉睫
长澳医药,宜昌医药招聘,汉阳医药招聘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其官网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1970至2016年间平均减少了68%。
世界自然基金会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其中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PI)是用于衡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的重要参考。
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通过跟踪近2.1万个种群中近4000种脊椎动物在1970年至2016年间的数量变化。4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
在此之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18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显示,从1970年到2014年的44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0%。
从60%到68%,仅仅两年间的数据变化,正意味着世界物种多样性的加速下降。
除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报告中的另一项数据同样触目惊心——全球五分之一(22%)的植物正面临灭绝风险。
这些下降的数据,如同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红色预警信号,提醒着人们必须及时反省。
报告还指出,所有影响全球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中,气候变化是罪魁祸首。即便人类做出巨大努力来减缓气候变化,单单气候变化一项仍将造成最高五分之一的野生物种在本世纪面临灭绝的风险。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报告,2015至2019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海平面上升、海冰消失及极端天气增多等情况加剧;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也上升到了创纪录水平。
而生态、物种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若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生物缓慢的进化是无法适应这个速度,因而物种灭绝的风险呈指数型加速。
△幸存物种红色名录(显示50年来生物面临灭绝风险的趋势,指数的下降意味着物种正在加速走向灭绝)
报告中这一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珊瑚这一类生物正因气候变暖而呈现急速下降趋势。
今年2月15日,南极洲的气温首次超过20℃。伴随着气温的攀升,南极大陆或正在快速消融,这不仅导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也对生活在南极的动物---企鹅,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从1971年的10万多对,到如今的5万多对,近60%的企鹅已经因气候变暖与融化的冰川一起消失了。
2016年,第一个已知的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而导致灭绝的哺乳动物——澳大利亚的荆棘礁裸尾鼠,也是大自然的一个严酷提醒。
过去几十年陆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直接驱动因素是土地使用的变化,土地资源的占用直接导致物种栖息地的减少,使很多动植物“无家可归”。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速着森林、草原、湿地和其他重要的生态系统的退化。至今,地球上85%以上的湿地已经消失;原始生态环境转变为农业系统;而大部分海洋已经被过度捕捞。
△物种栖息地指数(衡量2000—2018年间适宜生境范围内生物栖息地的变化)
报告指出,为农业粮食用地而砍伐森林是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适宜物种栖息的生存环境正因此而逐年下降。
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报告也显示,目前全球1/3的土地和3/4的淡水被用于农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人类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威胁到其它物种”。
据估算,在全球范围内人类生产的所有食物中有至少1/3是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或丢弃的,这个数字大约为14亿吨。而生产这部分被浪费的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至少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6%,是每年航空业温室气体排放的3倍。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食品的浪费也会对自然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肉类生产,比如反刍动物(主要是牛羊)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甲烷。另外,放牧占用了全球许多耕地,使生物栖息地锐减。
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周非表示:“如果人类依然忽略来自大自然的预警,我们的食物、生计、健康和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民众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出行方式等,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成为素食主义者,而是要在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之间找到平衡,更多地步行外出或者骑自行车。
只有开展更大胆的保护工作,对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食物的方式进行变革,才能更迅速地减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压力,从而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改变包括提高食物生产和贸易的效率和生态可持续性,减少浪费,鼓励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等。
可通过合理规划土地来提升耕地的可持续性,为物种生存提供更多空间,同时减少食物浪费、改革生产供应方式,争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饮食。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称:“人类对自然的日益破坏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冠状病毒病(COVID-2019)全球大流行期间,采取前所未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丧失,保护我们未来的健康和生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诸如粮食生产用地与生物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仍旧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全球亟需找出达成人类和自然永续和谐共处的最佳方案,来平衡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展露的问题。因而,全球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至关重要。
?近年来,无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还是濒危物种保护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截至目前,中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解放初期塞罕坝仅有以白桦、山杨为主的天然次生林19万亩,疏林地11万亩,成了‘风沙遮天日,鸟兽无栖处’的荒原。从1962年起,经过40年的建设,将塞罕坝改造为集造林、木材生产、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大型国营林场。目前总面积141万亩,有林地面积近110万亩。”
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筑起的“绿色长城”获得世界赞誉,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了当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南非是犀牛的主要栖息地。据南非环保组织提供的数据,过去10年里,南非有约8000头犀牛惨遭猎杀,现存犀牛数量仅1万多头。因此,南非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犀牛。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南非在保护珍稀物种犀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被猎杀的犀牛数量明显下降。今年前6个月,南非全国共有166头犀牛被猎杀,比去年同期下降约53%。
眼下,面对不断消失的全球生物种群,全球性保护行动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人与自然本该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界,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关文章
- 构建”互联网+”大战略 中国化学品交易网正式上线(图)
- 中国纸网 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 新版医疗器械监管条例正式施行!企业合规经营五大关注点
- 市人大启动中医药法律法规执法检查!
-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安徽梦思康中药材有限公司:聚焦中药材经济 推动农旅研融合发展
- 有药企借助数字化实现了指数型增长!
- 靶向药是癌症病人的“救星”4种水果或与它相克要管住嘴
- 关于中医文化传承创新建言
- 江西江楚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关于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工综合实验楼造价咨询服务(项目编号:JXJC2022-ZX-C001)的竞争性磋商采购公告
- 2022第十届上海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将于12月举办
- 记者暗访化工原料店:不开单位证明不卖给个人
- 国韵新潮 传承美好——冠珠华脉漫步巴蜀系列新品发布
- 你们全力以赴的样子真美!——交通银行志愿者闪耀消博会
- 全球化工网(中国化工制造网)
- 平均薪资~硕士收入明显高于本科的十大专业
- 指定患者外购药医生被停职!卫健委再发4条严令
- 政策密集医药行业新风向确认了
- “一站式”大健康矩阵“全面开花”红日药业打造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 谁说专科生学医没前途?3个医学专业专科毕业一样有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