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

深度解密古代医门:为了谋利坑蒙拐骗庙堂江湖投机取巧

中国医药网2024-02-02医疗改革中医药健康教育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医药健康教育,医药代表职责描述,深度解密古代医门:为了谋利坑蒙拐骗庙堂江湖投机取巧,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医药健康教育,医药代表职责描述给饱受毛发旺盛困扰的你介绍一款来自遥远古代的美容产品——“

深度解密古代医门:为了谋利坑蒙拐骗庙堂江湖投机取巧

  深度解密古代医门:为了谋利坑蒙拐骗庙堂江湖投机取巧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医药健康教育,医药代表职责描述给饱受毛发旺盛困扰的你介绍一款来自遥远古代的美容产品——“脱毛膏”,做法如下:准备雄黄9克,石灰6克,然后将两种药混合在一起,研成粉末,再加水调成糊状。睡前将用水调好的两种药敷在毛发明显的部位即可,第二天,敷药部位的毛发通常都会脱落。真的是“一次脱光,肌肤如初生般润滑光泽”。

  是不是很神奇?不过,先别急着欢呼。所有药物,无论内服外用,除了看疗效外,禁忌证、不良反应也不可忽略。而这款“脱毛膏”的确能脱掉多余毛发,然而好好的一张脸很可能也会在第二天被毁容。因为雄黄和石灰都是碱性极强的物质,它们既然能腐蚀掉毛发,自然也能腐蚀皮肤。

  这个美容秘方并非胡编乱造,它出自清朝著名学者赵学敏编写的《串雅外编》,这本书专门记载了江湖医生们的医疗经验,书中美容方十分丰富。不过里面的多数药方都被现代的医学专家质疑和批判,除了有毒、有副作用外,还有不少是古代江湖医生的把戏——“药戏”,即所谓的药物游戏。这是他们利用骗术来卖药或治病,从中获利的重要手段。

  提到江湖医生,有个问题可能让很多人感到迷惑:为什么将他们称为“江湖”医生,而不是“江海”医生或“湖海”医生?按理说,“江海”听着要比江湖更有气势。

  对于“江湖”这两个字,熟悉武侠小说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电影的人应该再熟悉不过,各种说法,诸如“江湖八大门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退隐江湖”等不一而足。事实上,“江湖”两个字原本来自两句话——“江河之长远,湖海之深广”,再各取两句的首字组成“江湖”,就被用作惯用语了,它比喻的是历史之悠久以及深不可测。

  实际上我国古代社会的确存在“八大门”,当然并非武侠小说里提到的少林派、峨眉派、武当派等武林门派,而是社会中八种不同的谋生方式。“八大门”包括惊门、疲门、飘门、册门、风门、火门、爵门、要门。不知道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创作大师在写武侠小说时是否曾受此启发。

  惊门研究人的吉凶祸福,为人指点迷津,算卦、看相、卜卦都属于这一门。疲门指行医卖药,祝由术就属于这一门。飘门指的是漂泊不定,浪迹江湖,卖艺、替人写信和骗子都属于这一门。册门是考证今古,倒古董、卖字画(通常是春宫图、假字画等)、盗墓都属于册门。风门是研究古代风水的,风水先生、阴阳宅地师等都属于这一门。火门指的是用炼丹术养生,炼丹术、炼金术等就属于这一门。爵门即做官,也包括买官卖官的把戏等。最后一个要门,则指那些不用花钱的领域,比如凭嘴上功夫(乞讨、装死等),另外抢劫、盗窃也属于这一门。

  江湖八大门都有各自的内幕,叫“海底”,不会随意向外人泄露,尤其是同行,这是江湖规矩;即便师傅传授徒弟,自己也会留一手,这跟武林门派传授功夫很相像。

  在当时,一个人如果立志进疲门当医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家境富裕,自然不成问题,可以开医馆;如果家境窘迫,就只能在江湖中风里来雨里去,当江湖医生。不过,由于我国古代很长时间“巫医同源”,虽然不同朝代有些许差距,但总体而言,医生在古代确实不能说是一门“好职业”,地位很低,江湖医生自然更上不了台面。

  古代医生的地位在大多数时候都很低,低到什么程度?连农民和商人都不如。《汉书》中曾记载,有个叫楼护的人,“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可说是精通医术,为时人所重,但大家也为他从医感到遗憾。众人都对他说:“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建议他去当官,不要让医学阻挡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后来他真的弃医改学经传,出仕为官。

  韩愈在《师说》中就曾说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清朝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自序》中的一句话可说是道出了古代医生的心酸:“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正统的医生都被看作“贱工”,就连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都未曾见于正史,江湖医生的地位可想而知。

  普通医生的社会地位低,皇宫里的太医地位是否会高一些呢?其实也高不了太多。太医虽然是官员,品阶却并不高,历史上执掌宫廷医事的也不过是四五品官,普通太医更是只有七八品。不过,太医自然要比民间的医生地位高。

  但能被朝廷选拔到太医院当医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被选上,也不是万事大吉。因为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所谓“高处不胜寒”,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太医主要是给皇室诊治疾病,如果诊断不出病因,或找不出治病的方子,恐怕脑袋要搬家。太医的家人、亲属也会一同受处置,轻则被革职、刑杖、全家流放等,严重的话还会被诛九族,而对这些,太医是无从抗辩、解释的。很多古书或影视剧里提到的太医被杀的案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唐懿宗的长女同昌公主,深得父亲宠爱,后来嫁给了当时的新科进士韦保衡,但由于自幼体弱,后来缠绵病榻,日渐消瘦。为了治好公主的病,他们遍请名医,吃了不少药,公主却始终不见好转。很快,同昌公主就撒手人寰。对爱女之死,唐懿宗大为悲伤。驸马韦保衡为了撇清关系,将责任都推给太医。未经查证,唐懿宗就相信了驸马的线多名太医斩首,还将他们的亲族300多人投入大狱,可说是历史上最大的太医惨死案了。再比如,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卧病,久病不治,太医们束手无策,朱元璋一气之下将他们全部打入死牢,只留了最信任的戴元礼。朱允炆继位后,延续了祖父的残暴,将当初没治好朱元璋的太医全部斩杀,只有戴元礼幸免于难。

  如果碰到病人病入膏肓或有先天遗传病、急症、药物反应的情况,太医们自然也只能自求多福。俗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其中恐怕不包括太医。

  没当上太医的江湖医生,相对来说就轻松得多。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不以治病为务,是地地道道的生意人,不用整天担心“脑袋搬家”,而且还能靠医术赚钱,何乐而不为?至于被人歧视,恐怕在他们看来就不用那么在意了。

  在现代人眼里,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所以一直都很受尊敬和爱戴。但江湖医生可并非以救死扶伤为主要目的,他们的要务是卖药挣钱,可以说是地道的“生意人”。而他们究竟有没有真本事,能不能治好病,则一言难尽。以前很多书中曾有大量讽刺江湖医生的笑话。比如有个士兵在战斗中腿部中箭,疼痛不已,长官请了一位外科医生来处理。医生说不难,拿出一把剪刀把露在外面的箭杆剪断,然后索取手术费。士兵说:射进肉里的箭头还没处理完呢!医生则回答:这是内科医生的事,与我无关。

  既然是生意人,自然少不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江湖规矩,其中就有一种,叫“落地响”。它指的是,江湖医生每到一个地方,店门一开张就很红火。为何如此神奇?这自然离不开江湖医生的商业头脑和宣传花招,甚至骗人的把戏。

  通常,他们会提前大造声势,大肆宣扬。找个好的地界,租个好门面,然后把屋子粉刷一番,装修得越豪华、越耀眼越好,再到处贴广告。之后他们再请当地的乡绅名流前来捧场,比如写招牌、签名等。这些名人并非白吃白喝,吃完以后,可就有任务在身了:走到哪儿都会帮着宣传、称赞,介绍病人去那里看病。

  为了不让病人存疑,通常病人来看病时,江湖医生先不让他们陈述病情,而是自己先诊脉,如果病人认可他们的诊断,答应医治,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接着,他们会狮子大开口,等收完钱才想办法应付病人。治疗轻症、小病自然没有太大问题,但有些病治不好怎么办?这也难不倒他们,他们总有办法给自己找台阶下。纸包不住火,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了他们的诡计和真实水平,自然也就不再找他们看病了。但这些江湖医生一点也不亏,他们已经挣了不少钱,过个一年半载,卷铺盖走人,再到其他地方重新来过。

  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江湖医生对病人的心理了解得很透彻,不然,凭借他们少得可怜的医学知识,很难混出名堂来。而坊间针对江湖医生和真正的医生,也出现了“里”与“尖”的说法。所谓“里”(也叫“腥”),其实就是懂得如何应付病人的技术,而“尖”就是医生真正的医术。江湖中有“里中尖,是神仙;尖中里,了不起”的说法。

  “里中尖”的医生是以医术为主,本身专业过硬,治好的病人多了以后,名气自然会一传十,十传百,如此一来,上门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即便偶尔没有医好病人,因为医术向来不错,没有骗人,病人也不会见怪。所以,这类医生不会名誉扫地。而“尖中里”的医生就不同了,他们自身医术不一定多好,但对病人的心理摸得很透,会看病人脸色行事,也能挣很多钱。南宋时期宋高宗的太医王继先,曾经是一位走街串巷的江湖医生,从开封南下,一路浪迹到杭州。后来因为把宋高宗的隐疾治好了,当了太医,成了红人。不过,因为他跟秦桧交情很好,后来被没收家产,贬黜到了福州。但他医术精湛,很快在当地又成了富豪,还被尊称为“黑虎王医师”(因其家传名药“黑虎丹”闻名当时)。不过此人在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

  江湖医生惯用的伎俩中,还有一种同样让人瞠目结舌,叫“测字治病”。这种“奇技淫巧”其实很好理解。它是利用我国古代的造字方法,混合阴阳五行,把字进行延伸或拆解等,然后强行和疾病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如病人写一个“病”字给江湖医生看,询问医生自己的病情或身体状况。医生看后对病人说:你身体没事,“丙”字五行属火,遇到土日就能泄气,病也就会好。江湖医生把“病”转换成“丙”,利用阴阳五行中的“火生土”,说到土日疾病会好。这种强词夺理的“治病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江湖医生利用汉字的各种拆解组合随机应变,命中率自然就高,不知所以然的病人只能被欺骗。这也应了那句“卖药算卦,全凭说话”。

  当然,并非所有的江湖医生都是庸医,他们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医学技能的。但有句话说:“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虽然没有杀人,但没有帮人治好病,却消耗了病人的钱财,作为医生自然也不合格,该受到斥责和惩罚。

  江湖医生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曾风盛一时。为了赚钱,他们伎俩很多,在这里不妨一窥当时江湖医生的“高招”,保你看完心里五味杂陈:

  找傻子:宣传卖药时,看到围观人群中有愚笨可使的人,就收买他,让他帮着说好话。

  骂周仓:周仓是给关羽扛大刀的。江湖医生也有同伙帮手,医生借骂帮手的机会调动大家情绪,活跃气氛。后来发展成为“医骂”——骂前一个医生,或说他无能,耽误了治疗,笼络患者的心。

  往后推:跟病人讲要吃多少药才能见效,从中获利;或者把预后不佳的病人推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堆药:先开小方,再逐渐加药,等到不能再加药了,又“往后推”。医生会找借口,比如说病人违反某种禁忌导致药物无效等。

  江湖医生的病人主要是劳动人民。古代人受教育水平低,再加上江湖医生个个都“巧舌如簧”,老百姓很容易被愚弄。为了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江湖医生慢慢有了一套“方法”和“经验”,然后慢慢练成“看家本领”或“独门绝技”。如何用好自己的本领多挣钱,需要动脑子。实际上,取牙、点痣、去翳和捉虫,就是古代及近代江湖医生最常用的四大技能。因为这些在当时是常见病,上自皇帝大臣,下至老百姓,都免不了会遇到;这些病治疗起来也相对简单、迅速。而且在治疗这些病时,江湖医生很容易做手脚,从中捞钱获利。

  拿点痣来说。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痣,这对江湖医生来说就大有用武之地。点痣的药相对好配,容易起效,可以小本获大利。不过,他们用的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也大,就比如本篇开头提到的“脱毛膏”,等到痣去疤消,很容易在身上留下难看的凹痕。

  再比如一种叫“肉儿”的捉虫骗术。在古代,牙疼被看作牙虫在作祟。一些江湖医生在治疗牙疼时,会事先将菜虫粘在他们使用的舌压板底下,治疗时将舌压板在牙上一碰,将菜虫弹下,病人就会认为牙虫已被清除,对医生感激不已。买了医生大力推销的药回去,吃了却始终不见好,等到病人慢慢回过味来,再去找那个医生,已经人走摊散。此外,还有从耳朵、骨头中取出虫子的例子等,用的都是骗人的把戏。

  江湖医生中还有一种低劣之人,就是淫医,这类医生主要靠“采补之术”来蛊惑人纵欲。这种邪术最初流行于秦中地区(现在陕西中部的平原地区),后来被道教吸收,演化成养生术。这种方法一开始的本意并非“宣淫”,但在传播过程中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拿来错用、乱用,才入了邪途。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宪宗迷信房中术,很多淫医大骗朝野,比如闻名一时的李孜省、继晓、万安等人。李孜省开始只是一个小吏,由于贪赃事发,潜逃到了京师。他听说明宪宗喜爱邪术,就学了房中术,让太监献给明宪宗。明宪宗非常认可,就封李孜省做了太常寺丞,掌管宗庙祭祀。而继晓本来是个卖壮阳药的江湖骗子,因为擅长秘术,后来也通过太监得到明宪宗的宠信,被册封为“通玄翊教广善国师”。万安则更有名,他本来不学无术,后来向明宪宗进献房中秘术和壮阳秘方,攀附上了万贵妃,做了礼部侍郎,在朝堂地位稳固。据说他献的秘方能立竿见影,明宪宗甚是喜欢。随后万安大肆兴风作浪,为非作歹。当时,众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洗相公”,也是精当之极。后来,他的风光终于在孝宗朝终结,被罢官贬为庶民。

  江湖医生能在民间生存,甚至能在朝廷做官封爵,一靠医术,二靠口才,不能小觑。除了医术和口才,药物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一个赚取利润甚至获得封赏的机会,江湖医生自然不会漏掉。

  江湖医生的用药,可以概括为“贱、验、便”三个字。贱,就是药物不贵;验,咽下即能去病;便,容易获得。正因为用药廉价易得,他们才得以在民间生存。不过,其中难免有制伪药牟取厚利的人。比如一些人所卖的虎骨、麝香、冰片等贵重药品,很多都是假药,多半只追求形似,实际并无效用。当然,不能否认有些特殊药品能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比如假象皮膏,也能治疗跌打损伤。

  江湖医生给病人用药还有一些“招数”。他们在当面治病时用真药,甚至是好药,病人觉得真的有效,就心甘情愿地买,而这时江湖医生卖给病人的却是假药。一些江湖医生还会骗病人说自己的药是在某某神仙经常显灵的地方获得的,非常珍贵,疗效很好,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人买药。有没有人信?答案是肯定的。

  串铃:医生必备之物,一般用铜或铁制成,摇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可以用手摇串铃,还可以系在马头上。老百姓听到铃声,若想看病就把医生请到家里。

  虎撑:形状像面包圈一样,向外的一面中间有缝隙,里面有弹丸,摇晃起来能发出声音。相传是孙思邈发明的。据说,他为了救一只受伤的老虎,用随身带的铜圈撑住老虎的上下颚(以免被老虎咬),才给老虎上药治疗。消息传开后,江湖行医的人都开始效仿,后来虎撑就成了一种标志,还是一种护身符。摇虎撑也有规矩,不能乱来:医术一般,放在胸前摇;自觉医术较高,与肩齐平摇动;而如果举过头顶摇,医术要足够高明才行。但无论哪种医生,经过药店门口时就不能摇了,因为药店里通常供有孙思邈的牌位,此时再摇就有“欺师藐祖”的味道了。

  葫芦:大众对此应该比较熟悉。据说它源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葫芦里一般是治病的药物,“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可能就起源于此。

  如今的医疗知识普及很广,大众的医疗知识水平比起古代人也高了很多,但我们依然会看到不少被江湖医生欺骗的案例:不但病没治好,而且花费甚多,甚至耽误治疗时机,酿成悲剧。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我们都会在诸如街头巷尾、车站码头、电杆矮墙等处,看到一些贴得歪歪扭扭的“包治百病”“祖传秘方”的小广告。一些明目张胆的人,还会给自己加上中医世家传人或名医弟子等身份,招摇撞骗。他们最终的目的自然是名和利。不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所谓的“祖传秘方”都是骗人的,只是引诱病人就医购药的幌子。

  曾有一个自称“三代中医世家”“某某首长的健康顾问”的江湖“神医”,将普通保健品吹嘘为能够治疗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特效药,以高价卖给老年人。一名花费近万元买药的老年人在用过之后发现根本无效,及时报警。很多其他买药的老年人用药后,甚至出现了关节红肿等不良反应。这名“神医”被警方抓获后,大家发现他竟然只有初中文化,而且经过体检,他自己已身患肺结核。

  四川成都也出过一位梁姓“癌症专家”,在当地很有名。很多人听了他“癌症不等于死亡”的说法后,跑去寻医问药,结果同样白费力气。实际上,这位梁医生只不过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打着“祖传秘方”“专治癌症”的幌子,到四川成都行骗。后因涉嫌生产假冒伪劣药品被公诉,其丑陋行径才为大众所知,而他所谓的“治癌药片”竟然是用蜂蜜、水以及一些莫名药粉压制而成,经药品监督管理局鉴定,这些抗癌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延误病情”。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有人甚至因用了这些“江湖医生”的偏方而丧命。江湖游医们为了钱财伺机而出,非法行医,招摇撞骗,今天是“大师”,明天成“神医”,弄得人心惶惶,轻则误人病情,重则害人性命,无疑是社会的一大毒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跟人们的迷信心理和对神秘人物的盲目迷信有关,自然也跟受到一些不科学说法的影响有关,比如“西医只能治标,中医才能治本”等。

  19世纪60年代,英国传教士麦高温(John Macgowan)在华传教50年,广泛接触当时各个社会阶层,他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an and Manners of Modern China)中曾提到清代的行医处境。他在书中指出,当时政府对行医资格没有严格的要求,不少“聪明的流氓”四处行医;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个生病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服任何药,听取任何人提供的意见”。虽然麦高温说的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揭露了当时的行医乱象。

  【本文节选自《荒诞医学史(中国篇)》,作者光子,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很赞哦!